.
虽然晋阳并非太宗皇帝最小的公主,但她自幼多病、钟灵毓秀,却得到最多的宠爱,无论是当年的太宗皇帝,亦或是如今的李承乾,甚至一众兄弟姊妹,从来都
将她视为掌上明珠,荣宠备至。
现在听闻先天之症并未痊愈,甚至随时有可能香消玉殒,城阳公主哭得稀里哗啦抱着妹妹不撒手,哪里还在乎她嫁不嫁人?
别说“嫁人”了,就算“偷人”也由得她,只要她开心就好,其余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
“你这傻孩子,为何一直都不说?我们都以为你的病好了呢。”
城阳抱着妹妹,泪珠涟涟,无限怜惜。
晋阳公主反而拍拍她的手,微笑着劝慰道:“这不还没什么事吗?孙道长也只是说有可能而已,又不是一定,只需好好保养活下去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城阳抹了一把眼泪,点点头道:“我回头就去劝劝陛下,让他答允你出家修道,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出家修道虽然清苦了一些,但从修身养性的角度来说肯定是好事,远离红尘纷扰自然静心涤虑处世悠然,不会被乱七,抬手捏了捏眉心,愁眉不展道:“你看看这如
山的公文,我每日批阅至半夜,天不亮又得起来,哪里还有精力去理会小女儿任性之举?”
看着如山的公文,他的心情极其矛盾。
一方面皇帝乃天下之主,皇权必须集中,天下大事一言而决,而这些公文就代表着权力,绝对不能假手于人,否则就有皇权被架空的危险。而另外一方面,如今的大唐发展迅猛、日新月异,不仅仅是每日需要处置的公文数量与日俱增,早已是武德年间的十几二十倍,更在于新生事物太多,很多
公文都涉及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可一旦御笔批阅便不可更改,所以不想敷衍了事、错漏百出就得字斟句酌、反复思量,巨大的工作量绝非一人之力可以完成。
想要缓和这种局面,就要赋予政事堂以及诸位宰辅更多处置国事的权力,否则皇帝就得累死。
可权力一旦赋予出去,又何谈集中皇权呢?长此以往,皇帝岂非成为摆设?
再比如军权,任谁都知道皇帝必须死死掌控军权,否则动辄有倾覆之祸,可就算知道又如何呢?
自己不是父皇那样的马上皇帝,以后的皇帝更长于深宫妇人之手,不是人间疾苦不知战争险恶不知兵法韬略,纵然兵权在手又哪里会打仗?一个懵懂无知的皇帝掌握着几十上百万大军,那简直比军权旁落的后果更加恐怖,军权旁落有可能导致皇位更迭,而帝王乱命的结果却必然是帝国覆灭、神
州倾颓……
皇权集中并非好事,政事堂的体制是最佳的,一众一路起于州县的宰辅聚在一处商议国家大事,出错的概率明显比皇帝一个人拍脑袋做出的决断更低。
军事上同样如此,等到将来完成军制改革,任何军事命令经由数位精通兵法、谋略出众的“军机处大臣”商议之后颁发,绝对比皇帝一言九鼎来的更为合适。随着时间的推移、天下的发展,李承乾几乎已经可以肯定皇权旁落乃是必然,若是继续抱着“九五至尊、口含天宪”的念头不肯放弃皇权,那么帝国必然祸乱
丛生、倾颓衰落,灭亡迟早之事。对于国家大事,皇后自从当初被房俊教训一顿之后便绝不参与,一边给李承乾按摩肩膀,一边听着李承乾抱怨政务繁琐、精力不济,等到李承乾唠叨了一阵
,这才问道:“今夏酷暑难耐,不知陛下是否要去行宫别苑避暑?”
李承乾沉吟不语,一时间犹豫不决。
事实上虽然皇后如此问,但此事却是早就定好的,可现在李承乾却对于“引蛇出洞”感觉不是那么安全……皇后见李承乾犹豫,也不追问,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