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25 > 都市小说 > 红色警戒之民国 > 第534章 中日坦克首次交锋

第534章 中日坦克首次交锋(2/6)

上一页红色警戒之民国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笔趣阁25在线收听!
造、焊接和螺接混合式结构,分三部分铸造,然后焊接起来,防盾部分又采用了螺接方式。这种混合式的炮塔加工方式,比起日本坦克原来的铆接方式是一大进步,但比起整体铸造炮塔或全焊接炮塔,在技术上要相对容易些。车体的装甲厚度为15~35毫米,炮塔的装甲厚度为50毫米。(这些数据和现实资料数据完全不一样,不用去查了。提一句,四式坦克和五式坦克,并非华丽创造的,二战时,的确有这么个玩意。)四式坦克一点也不比德国豹式坦克差,除去蝗虫战术外,强于苏联t-34/85,完爆美国谢尔曼。德国货豹式坦克就别说了,性能是不错,可惜费钱又费力。而美国的谢尔曼和苏联的t-34/85,都有一个共同点,便宜快造好操作。发挥蝗虫战术的话,再强大的坦克,也会被人海对死,更别说是坦克海了。而且对上苏联的t-34/85的话,还要算上为坦克开道的苏联掷弹兵和普通步兵。(其实华丽一直认为,群战中,德国坦克被苏联坦克完爆,苏联的人海开道战术也很关键,一大群步兵在前方为后面的坦克开道,其实真正倒在t-34/85下的德国坦克并不多,更多是被数量众多的步兵干掉的多。至于谢尔曼坦克,除了四万六千辆的产量之外,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而中华的这款两栖坦克,其实严格算起来,除了身上一些比较先进的设备和火力之外,并没有比四式坦克强多少。装甲防护方面,也差不了多少。因为是两栖坦克,为了保证在水中的速度,其战斗全重也不高。但也是达到了三十吨的水准,不比日本的四式坦克差。

当然,决定坦克优劣的标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除了高素质的坦克兵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精良的火控系统。虽然中华还没有技术自己搞出什么车载火控雷达,但一些计较基本的火控装置,已经很早就有了。

潜式微光瞄准镜、红外瞄准镜,这些都能大大提高坦克的战斗力。先进的坦克火控系统的运用,也一改以往需要装甲兵们娴熟的瞄准经验,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瞄准方法。这些就不是日本方面所能具备的。

小日本能够依靠德国以前给的技术,造出四式坦克,但是他们绝对没有办法理解瞄准镜的存在。

其实在战争爆发以来,发生的坦克战,都是在距离五百米之内才会相互试探性射击。真正的交战距离,都是在三百米之内。

而中华的微光瞄准镜可以较射一千五百米之内的射击,不过越远效果也就越不好。在瞄准镜的帮助下,在八百米的距离内,其命中率完全可以达到60%以上,这在二战中,已经是一个十分骄傲的数字了。因为这样的命中率,就算是在德国,也需要进入四百米的距离内,才能有这样的命中率。

新加坡要塞是个大城市,这点毫无疑问。出去城墙边上大路旁的田地外,其他地方都是大道。日军的79装甲车联队出城门后,所走的就是坚实的土地,刚好和中华两栖装甲营形成对角。

一千两百米的距离,在林中挂的命令下,两个连十六辆坦克已经调转炮口完毕,攻击目标也瞄准完毕。

“开炮。”每个坦克车里面的车长,同一时间下达了攻击的命令。

十六辆两栖坦克上的105滑膛炮同时发出怒吼,随着炮口火光闪现,炮弹出膛。两栖坦克也是浑身一震,剧烈摇摆了几下。

炮弹的轨迹划过了夜空,不过这样的轨迹,人眼是完全看不到的。不过,当这些炮弹开始撞击目标的时候,就十分明显了。

中华的两栖坦克是采用105毫米滑膛坦克炮,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威力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红色警戒之民国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