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荀彧离开,卢植想了想,许久才去漱口睡觉。>
次日一早,他就去了丁字号的四字学堂。>
士农工商。>
他本以为士字号是最受欢迎的,然而不是,是农字号。>
农字号的人最多。>
商字其次。>
工第三。>
士字竟然排在最后。>
这不应该啊?>
治人者永远是高高在上的,哪怕再怎么变化,只要它还在协调人力,协调钱米的征发调派,那就是最好的位置。>
因为厨师永远不会饿到自己,除非没米下锅了。>
然而在这里,士字学堂却人最少。>
随后他才明白,不是人们不想进去,而是资格要求太高了。>
“每月一考,半年一比,一年一赛。”>
“落后者淘汰。”>
这就是闻人升弄出来的制度。>
难度堪比考科目三,很多高材生声称科目三比特么高考还难。>
因为高考的水平是考试前就决定好了,你即便发挥失常,只要不是重病,基本也是90%-80%的水平,不会差到哪儿去。>
而科目三却是你准备了百分百,一个心理波动,一个运气不好,就挂了。>
还要重头再来。>
运气就是,可以不断约考,时间成本相对高考少得多。>
但对于忙碌的成年人来说,也是不小,关键是折磨人。>
好多人考试前都睡不着,反复在脑海中模拟。>
而这士字班的考试也正是如此。>
一个个律条,一个个流程,让你背得滚瓜烂熟。>
闻人升知道这年代和后世相比在于缺少大量现代概念的熏陶,那就使用机械式学习法,外加统一产品打磨法。>
我把一个又一个人打磨成只会按照固定流程操作和反应的吏员,碰到什么事立刻就该走什么流程,心中只有这一套。>
不知变通,也不需要变通。>
变通的是少数管理层。>
主要监视的人也是少数人。>
进而节省成本。>
“任何钱米调发,要有预案,先提交,再批准,最后调发,处理文案者,不能碰实物。”>
“碰实物者,不能看到文案,两者互不接触。”>
“一切靠文件下发,看暗记播发。”>
“钱米七成存在私库,三成官库。”>
“私库负有无限责任,官库一应经管人及其家族三代之内,都负有连带责任,调查有关者必须赔偿。”>
看到这里,卢植注意到这些条例,不由叹气,然后向正在带着学生背诵条例的师长问道:“这位长者,人皆有私心,植曾经任过地方之官,当地府库,大都亏空,明明账面上有米,库房中却是老鼠,光靠这些条例就能约束的住?”>
那位老师长跟着叹气:“明公客气了,师尊太行山人也说过,此乃千古难题,只能缓和,不能根治。故以私制公,两相约束。将钱米存在私人府库,私人再是贪婪无度,最后也是有地方可追究。”>
“万一其人泛舟……”卢植摇头道。>
是啊,这年头去海外就是死。>
“只能尽量分细,分小,分多,分散,虽然会带来效率下降,技术更新缓慢,但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卢植听到这个办法,先是点头,还是摇头。>
不过也是好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