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当然不缺煤,这处所是后代郑煤团体的重要产区之一,怎么可能缺煤?从郑州往南,过新郑、许昌直到平顶山,这一线一路往西,直到洛阳的偌大地区,全是煤矿散布区,假如再加上洛阳西面的义马矿区,全部豫西的矿区就包圆了。>
当然,高务实根本不需要这么多煤矿,他既没有这么强的开采能力,也没有这么强的消化能力,他只需要在新郑开两个矿就够了——大致就是后代新郑市的赵家寨煤矿和王行庄煤矿。>
这两个矿有几个上风:第一就是离新郑县极近,都在新郑县城以西二十里左右,肩并肩手牵手的挨在一块,区位上风明显。>
要知道在大明这个时代开矿,有矿不是要害,要害是你开了矿还得运得走,假如运输艰苦,除非是金矿银矿,或者再不济也得是个铜矿,那才不会亏本。假如跑到深山老林里往挖煤,一准能把内裤都亏掉。>
第二个上风是矿大。有多大呢?先不说王行庄煤矿了,就说赵家寨煤矿,后代的探明储量是4.7亿吨,开采能力是300万吨每年,乃是河南最大的煤田。>
高务实不指看什么300万吨,他没那么好的设备,但哪怕降低到后代的百分之一,也有三万吨煤了……这可是在明朝,三万吨就不是小数目啦。假如再加上王行庄,两矿一起年产五万吨煤,那确定不在话下。>
假如高务实有兴趣在新郑周边大力开发的话,足以形成他除了京师煤矿(包含开温和京西两部分)之外的第二个煤炭生产基地。>
第三个上风是有焦煤。中国煤炭虽多,但其中可以炼焦的部分,比例却不太高,所以能产出炼焦煤可以算是一个上风。>
但具体到新郑,却有点为难,由于新郑只有煤,而没有值得开发的铁矿,至少高务实不记得新郑有什么值得一提的铁矿。>
本来放眼全部河南,铁矿就不是主力资源,离新郑最近且在大明当前的技巧条件下多少有点开发价值的铁矿,在高务实的印象当中,大概是许昌铁矿。>
然而问题在于许昌不仅有铁矿,它自己也有煤矿,而且产量同样不低。假如要在许昌炼钢,那根本无需从新郑运煤,直接在本地就能搞定。这样的话,从新郑运煤往许昌炼钢,或者从许昌运铁矿石来新郑炼钢,以大明这个时代的运输效率来说,完整是头脑有坑的行动。>
高务实深知自己只是个文科生,对于铁、煤之类,全是靠在县委工作时的一些接触才有所懂得,让他把大明的炼钢技巧稍稍进步一下,达到不必用木炭炼钢,他还能勉为其难试一试,可要再先进一些,甚至能牛逼到往玩铁路,那可就太为难他了。>
所以在河南这种内陆地区进步运输效能这种事,高务实自问是无能为力的。>
但高务实没搞明确很要害的一点,就是许昌铁矿的具体地位——它位于后代许昌市建安区苏桥镇,此处在大明隆庆年间属于长葛县(新郑和许昌的中间地位),离新郑实在只有三十五公里——也就是七十里路。>
这实在是一个完整可以吸收的间隔,惋惜高务实不知道。>
他左思右想,决定还是先把新郑的煤矿开起来,就算不能炼钢,卖蜂窝煤也可以给故乡创收——这个年代的人,其乡土观念极深,一个官员假如不想措施给故乡造福,甚至有可能挨骂。>
随便举两个例子:高务实的五伯从都督府致仕回新郑之后,上疏朝廷在新郑境内设置了郭店马驿,以方便新郑人出行,为此他还主动带头出资、集资,成果仅高家五房(四房尽嗣,不算在内)的联合出资就占了处所出资的一半;郭朴致仕回到安阳之后,由于他是个标准的穷官,没法在经济上照顾故乡,于是就参与编写安阳县志等,也算是为故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