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书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决定打电话。
去年5月,金庸正式离开由他创办并辛苦经营三十多年的明报企业,受邀前往英国牛津大学安东尼学院现代中国研究所担任访问学者。
他曾在年轻时就梦想过能到牛津或剑桥去读书,常常引以为终身遗憾,没想到退休后竟能夙愿得偿,自然喜不自胜,甚觉光荣。
不过以金庸的年纪,在做学问上取得什么成就时不可能了,此行只能算是了却遗憾。
在牛津大学当了一年访问学者,他感觉意犹未尽,又接受了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访问交流邀请,现在人在温哥华。
「查先生最近身体可好?」
「劳你记挂,无病无灾,身体健康。」
电话接通,金庸听见陶玉书的声音很是高兴,语气愉快。
离开明报这一年多,陶玉书偶尔会联系他,向他说说明报企业的近况,让金庸感受到了人走茶未凉的温暖。
特别是明报企业这两年股价屡创新高,他手里剩的那点股票竟然还比当年出售明报集团时的价值还要高了许多,令金庸直呼选对了接班人。
寒暄了一阵,陶玉书问金庸:「查先生,最近有跟新闻集团有关的人联系过你吗?」
金庸不解其意,「什么意思?」
既然已经打了电话,陶玉书也没有刻意隐瞒,说道:「今天我跟新闻集团的默多克见了面.」
听陶玉书讲完默多克对星空卫视和明报企业的野心,金庸感叹道:「上百亿的价格,出手当真不凡!」
而后他又赞许道:「不过更了不起的是玉书你。当年21亿买下星空卫视,如今引来传媒巨头百亿港元求购,真是化腐朽为神奇啊!」
「查先生您过奖了。」
称赞过后,金庸说道:「新闻集团的人目前没有联系过我。」
「这样啊。」陶玉书思。
金庸在电话那头问道:「你是担心换股之后,新闻集团背后放冷箭,上演一场反收购?」
「没错。」
金庸琢磨着说道:「确实有这个可能,不过这个难度可不小。一旦换股成功,再想反收购,恐怕要掏出的资金恐怕不会低于十亿美元吧?
既然如此,他为什么不直接给你提高星空卫视的收购价格呢?」
「也许是两手准备,也许是连环计。今天毕竟只是第一次见面,虚实尚不清楚。」
「也是这个道理。」
听筒里沉默了下来,陶玉书心中有个想法,犹豫过后还是没有说出来。
其实与其现在担心来、担心去,不如以力破会,直接买下金庸手上的股票,
如此一来即便换股后股权稀释,也可以在未来可能的抢筹大战中占据绝对的主动。
但这样一来又带来了两个问题。
一是她如果主动提出这个请求,势必要大幅溢价,在情况还不明朗的情况下如此操作,并不明智。
二是金庸手中的股票数量太大,这笔交易肯定要对外披露,她怕打草惊蛇。
必输的局面,默多克又怎么会上钩呢?
心思转念之间,陶玉书客气了两句,正打算挂断电话。
电话那头的金庸突然想起来了一件事,「对了!」
「查先生还有事?」
「有个叫于品海的人你还记得吗?」金庸问。
脑海中的记忆不断闪现,最后定格在一份纸质资料上,「当年德间书店的中间人。」
「不错。」
当年金庸有意出售明报集团,于品海作为德间书店的中间人联络金庸,因为于品海是编辑出身,金庸一度对他印象不错。
只是后来出现了陶玉书,于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