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25 > 军史小说 > 晋末长剑 > 第九十四章 又是随心所欲

第九十四章 又是随心所欲(2/3)

上一页晋末长剑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笔趣阁25在线收听!
完后沉吟许久,唤来女官,吩咐道:「令虞喜明日来见朕。」

「是。」

邵勋又看向陆玩,道:「虞氏田宅已为朝廷抄没,却不好发还。不过,虞喜若真有才,可入万象院,朕另给一处庄宅。」

「汴梁宅邸可不容易得到。」陆玩笑道。

邵勋摆了摆手,道:「朕说过不拘住处。今不宜赐予北地庄宅,或可于江南寻一地。平日住家里即可,往来书信,自有驿传送达。朕还会岁给钱物,以资鼓励。」

这个钱没别的原因,就是资助他们生活。

有的士族有钱,有的寒门士族可不一定,像太原孙氏的孙珏一度自己种田了。

再者,如果有人原本有钱,生活乐无边,但突然间没钱了一一这种一般发生在商人群体身上。

说白了,要让他们生活无忧。

「葛稚川一一」说到这里,邵勋顿了顿,道:「罗浮山终究远了些,待寻一稍近些的丹砂产地再说。」

如果虞喜住在长江附近,他投书至万象院,万象院刊印之后,要发给所有学士阅览,罗浮山就太远了。

如果葛洪发个医学文章或丹方,先送至汴梁,刊印后再由信使骑马送到虞喜等人住处,距离更加远,路上也容易出事。

但全部聚居在一处也不现实。

虞喜这种搞观测、计算的还好说,葛洪这类需要采药、炼丹的则不适合。

再者,这些人一般都有产业,很多人还很看重,比如王戎就和他妻子双双执牙筹计算家产,日夜不辍,为家里开辟了水果、竹器等多个财源,你让他交给外人管理他还不放心呢,必须亲历亲为。

只能说先凑合着来。

至于说朝廷主导的科学研究,说实话,到自前为止,邵勋没见到一个有主观能动性,主动申请某个研究方向,然后申请人力物力财力的官员,全是混日子的。

只能由他自己提,但他自己也不太懂。

比如望远镜,没玻璃就去找通透的水晶,花了好久才找到,但磨了许久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没磨出名堂。

这其实就是邵勋和工匠都不知道工艺细节。

镜片怎么磨?曲率控制到什么程度?误差控制到什么程度?

磨好镜片后,需要对齐、调焦,不然不能用,怎么弄?

小孔成像现象先秦时期就被发现了,西亚、欧洲也或早或晚发现了,但为什么一直到很晚才搞出望远镜?工艺、材料是一部分原因,没有系统的光学理论(如折射定律)指导也是一部分原因一一这一点最可惜,墨家发现了这个现象,

为什么不多做实验、升华总结成理论呢?

某个发明的出现,一定有前面许多代相关知识的积累,并非一而就。

但这套体系也不能放弃,万一哪天有惊喜呢?万一呢?

总体来看,邵勋规划中的科研体系总共分三大类。

其一是民间私人爱好者一一这是自发动力,如虞喜;

其二是以少府等机构为主的朝廷衙门一一这是体制内升迁奖励,如刚被提为从九品的那位工匠;

其三是以打理庄园、货殖经商为主的豪族成员一一如培育水果良种的琅琊王氏,这是经济利益刺激。

有枣没枣打一竿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第三类人和邵勋一样,只不过他们受经济利益驱使,主动提出研究方向,比如培育良种等等,投入人力物力搞研究。

既然消灭不了土族,那就尽可能改造他们。

哪怕只改造了一点点,那也是进步。

社会风气、主流学说是会变的,物质决定意识,哪怕二代开始不太重视这些事情,那也为天下留了不少东西,还是有进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晋末长剑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