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为了今天,不知道准备了多久的奏章?>
因为事关重大,有些大臣甚至不止一次的小心翼翼地看一眼那些奏章,仿佛生怕不见了似的。>
虽然每次大朝会都会发生不少事情。>
但是对于朝廷上的文武官员来说,这也不过就是一次普通的早朝罢了。>
谁也没有想到,接下来的朝会,会让他们终生难忘。>
此时天色还早,所有文臣们全都聚集在朝房之中,等待三通鼓后太监宣布早朝开始。>
因为不是正式的朝会,所以座次虽然还是规矩森严。>
但是其他规矩,却也没有那么多。>
许多大臣三三两两的凑在一起窃窃私语。>
有的,在说一些政务上的事情。>
当然也有在闲聊八卦的,毕竟大臣们也是人嘛。>
不过,现在说的最多的,依旧是大同府那边儿的赈灾情况。>
毕竟现在这个时候,朝廷上下所有的力量都在开始支援大同府。>
提起大同府,自然就免不了提起另外一个名字。>
此时正在大同坐镇赈灾的英王朱瀚。>
一个头发花白的大臣,摇头晃脑,痛心疾首的说道:“本官现在是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啊。”>
“只要一想到,大同百姓面临天灾不说,还要面临 ,本官就心如刀绞。”>
旁边一个跟他坐在一起的官员,听到他的话,脸都快绿了急忙压低声音制止道:“我的王大人呐,你就少说两句行不行啊?”>
“这话也是敢随便说的吗,要是让人听到了,参你一本,那可不是说着玩儿的。”>
姓王的大人眼睛一瞪,非但没有压低声音,反而高声说道:“有什么好怕的?本官说的难道不是事实吗?”>
“四两,不对,现在是六两了,六两银子一石的粮价,古往今来都没有听说过,某些人为了银子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呀。”>
“百姓们已经够苦了,却还要变着花样的搜刮百姓的银子,绝地三尺尚不及其万一吧?”>
越说,那位王大人脸上的嘲讽之色就越浓,声音自然也是越来越大。>
周围有不少人,听到了他们的话之后纷纷回避。>
尤其是跟那个姓王的官员说话的官员,此时个人恨不得狠狠的抽自己几个巴掌。>
你说你没事儿找什么事儿,非得跟这个嘴上没有把门儿的家伙坐在一起。>
坐在一起就坐在一起吧,偏偏说什么大同赈灾的事。>
他只要说起了大同,英王殿下自然就是绕不开的话题。>
只能说是天作孽犹可为,自作孽不可活呀。>
“王大人,你身为朝廷的官员,不知道做好自己分内的事,竟然随意指责当朝王爷,你这是想要造反吗?”一个年轻的官员听不过怒声呵斥道。>
那王大人斜着眼角,一副正气凛然的模样,不屑的冷哼道:“老夫身为朝廷的官员,看不惯某些人的做法,难道不能够说么?”>
“你们做事的本事不知道怎么样,阻塞言路的本事倒是厉害的很啊。年轻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这位王大人那副长辈教训晚辈的口吻,让年轻官员极其反感,对客厉声反驳道:“本官可没有阻塞言路的意思。”>
“但是英王殿下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敢问这位大人,你说大同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您是亲眼去大同见过,还是见过大同来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