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宫那是太有帮助和启发了。>
就像他们住的津门利顺德大饭店。>
那不但是李中堂和孙先生,当年都曾下榻过的地方。>
关键是这家饭店创办于1863年,有着“国内第一家涉外饭店”之称,曾经创造了近代风气的开端。>
这里的大堂至今还保留着1918年制造的老电话。>
铺着红地毯的纯木楼梯,那是在1886年建立的。>
顶楼上面还有一个客舱包着木墙的老式电梯,那也是我国最古老电梯,是在1924年安装的。>
最奇妙的是,这东西居然在今天还能正常地运用,实在是让人震撼。>
总之,这里的民国风极其的真实,土洋结合之处也颇为奇妙,与坛宫饭庄的氛围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这便使得宁卫民在惊讶之余,也产生了一些布置和装修上的新想法。>
他拍了一些照片,打算一回去,就把电话、电梯、楼梯的样式,要按照这里做一下改动,以便得到更贴近历史的真实感。>
此外,这年代的津门小吃也值得一尝。>
煎饼果子,和天下闻名的“津门三绝”此时价格都出奇的便宜,特别亲民。>
煎饼果子才两毛五一套,耳朵眼炸糕,桂发祥麻花也不过三五毛而已。>
就连狗不理包子,此时也并非连狗都不理的包子,价钱不过一块二一斤。>
那真是实惠极了。>
最关键的是味道,那才是出人意料的好。>
远超日后把这些玩意搞工业化生产,包装成花花绿绿的样子,在食品街上林立兜售,糊弄外地人时的那种滋味儿。>
宁卫民都有点怀疑自己的口感出了问题,因为他是不缺油水的。>
按理说,像他这样的人,对于油水这么足的吃食,应该是不会感到特别的引力的。>
按三十年后的看法来分析,当年的人好吃这口儿不就因为油水不足,选择少嘛。>
可问题是,他还真就觉得很好吃,感到这朴实年代的老字号确实不负其名。>
可为什么会这样呢?>
就是因为纯手工制作的吗?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结果又是老爷子几句话为他点明了要害,解了他的困惑。>
“这有什么奇怪的!这是人家的强项,手艺不是虚的。靠手艺吃饭的人,就是强者恒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还跟你说,这饮食业啊,为什么要分饭铺、饭馆、酒楼、饭庄的层次?因为传统上就讲究分业经营。卖面的绝对不卖炒菜,做筵席的绝对不做大众菜。因为分业的意义就是‘术业有专攻’。”>
“知道强项在哪很重要,只有发挥自己优势,你才好搞出明堂来。很难有一个吃饭的地方能将从上至下的每种品类都做得很好。毕竟像张师傅那样近似于天才的好厨师太少见了。”>
“你再想想看啊,普通人,也只有熟能生巧才能让术近极致啊。拿这狗不理包子来说。人家天天只做这一种吃食,还就只做猪肉和三鲜馅。那么好了,每天都要包上千个包子的主儿,调了二十年水馅儿的人,他做出来的包子那还是凡品吗?能不好吃吗?闭着眼都比你做的强。”>
“所以如果讲吃个味道。会吃的人,除了去有拿手菜的小馆儿,有名厨坐镇的酒楼,就剩下这种知名的小吃了。像你们那种大饭庄啊,吃的是场面和排场,俗称‘吃眼睛’,以观感享受为主。什么吃食都有的小饭铺和大众饭馆呢,又是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