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还保持着以手艺出头的基本环境。可也恰恰是因为伺候西太后的,那儿的厨师相当憋屈,反倒全体都难有用武之地。”>
“你得知道啊,再好的菜,让你天天吃也得腻烦了。何况西太后又是破坏国法最厉害的一个人,并不把成法放于心中。生活上穷奢极欲,在中外历史上是有名的。结果就因为不满足只吃宫廷饮食,她就特立了一个小厨房,专门让包活局外聘厨师,顿顿为她做庄馆菜吃。”>
“所以西太后的每顿正餐,都是宫廷的厨师和外聘厨师各展所长。她一声传膳,大小太监列队恭候,肴馔即刻就要摆好,少数特殊的随吃随上。用的肴馔,要摆满三四张拼起的膳桌,品种常在百种之上,冷热大菜,烧烤炉食,各种小吃,应有尽有。肴馔上席后,她还要过目一番,满意的留下,不想吃的即刻辙下。”>
“不用说,这老太太是宫里可以凭个人喜好来决定吃什么的唯一之人,那些要求二百年不变味道的膳单菜她吃多了,早没了新鲜劲。几乎都是撤下去赏人用了。她的赏赐则几乎都被外聘厨师得了去。以至于外聘厨师都认为宫里厨师水平低劣,不是他们的对手。这样的话传出去。也就加重了百姓对御厨的误解。”>
“再加上,咱们说过,宫廷膳房是个相当庞大的机构。除了给皇上、皇后、太后做饭的几个膳房,无论是宴请大臣的外膳房,还是给皇子备膳的‘饭他他儿’,又或是给妃嫔备膳的主位膳房,甚至是坤宁宫做祭神肉的所在,又或是内饽饽房、外饽饽房的人,以及茶房、清茶房,皆可对外自称为御厨。”>
“那可想而知,在清廷倒台之后,这些人一下充斥社会找事由。参差不齐、似是而非的的厨艺,又会对御厨名声造成多大的冲击和损害。所以有关御厨和宫廷菜的评价才会一直是云里雾里,认为好的是真说好,认为差的是真说差,几乎无人能做出客观的评价来啊。就是因为大多数人能接触到的,所了解到的,都只是一个片面情况。”>
“至于说到宫廷菜的优势嘛,除了原材料质地上乘,烹饪技巧和搭配方式极为讲究,追求纯正和浓厚的味觉之外。更主要的还在于‘群英荟萃,兼收并蓄’上了。宫廷菜的菜谱范围之广,是任何一个菜系都比不了的,那是汇集了天下物产的烹饪集合。”>
“比方说,南北两地特有材料出现在一道菜里,相辅相成再正常不过了。而且各地的名菜,宫廷菜也均可效仿学习其烹饪之道。所以宫廷宴席上,无论满菜、野味、羹汤、海鲜、花果菜、火锅子、满蒙烧烤、点心、饽饽,那是一席俱全。”>
“真的可以说,宫廷菜就是全国烹饪之道的提炼与集合。虽然宫廷里从未出现‘满汉全席’的字样,可这么叫,还真是有一定道理的。甚至要我说,连这四个字都有点显得小气了,应该说是满蒙藏回汉的五族全席才差不多……”>
好家伙啊!>
被“张大勺”给着着实实的上了一趟历史课,宁卫民受到的启迪太大了。>
一方面,是他越发觉得“张大勺”深不可测,与清宫的御厨绝对有很深的渊源,否则不可能了解内情到了这么透彻的地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对老爷子佩服的同时,他不禁大感好奇。>
另一方面,也让他感到对宫廷菜,对烹饪之法的认识都上了一个境界。>
居然能以前所未有的高度来看待烹饪,甚至是自觉有能力去断定菜肴的优劣,以及厨师的能力了。>
那不用说啊,对经营饭庄的方式,他也有了更多的想法,一时间又兴奋又激动。>
同时又觉得思路纷乱,好些事迫切需要他去想清楚,但一时又难有头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