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不能接受。>
“前日我听师尊开讲,他随口说过,孔圣人许多话本意都是好的,奈何后人为了荣华富贵,为了功名利禄,为了迎合君上,必然将其曲解利用,牵强附会。千年之后,不知道要惹来多少仇恨加于其身,我身为后裔,当然要负担其清源之责。这才是大孝。”孔融这才说出自己为何说出大逆不道的话。>
“原来如此,果然孔文举天下孝子,如此果真不负其名也。”荀攸很是佩服。>
要知道孔融说这话可真是没有丝毫好处,如果放到一个看不惯他的君王眼中,就是取死之道。>
圣人后裔的庇护,也庇护不得。>
因为你不孝,自然就不配得到圣人庇护。>
杀了你,也不会引发士人多少的反抗。>
荀攸果然是智谋之士,他直接就预言了孔融的结局。>
幸好,这一个分支里,孔融不会有那种悲哀的结局了。>
荀攸自己想想,他能不能容忍孔融?>
恐怕他如果要是一直当君主的话,也是不能容忍的。>
因为这家伙名气大,如果一心反对自己,如果掺和到自己的继承人之中,自己也会用这个借口杀了他满门。>
如果自己不是一直当君主,只任十年的话……随便他怎么反对去,反正自己干完十年就拉倒了。>
还怕人骂吗?>
突然间,荀攸顿时明白了赵师的良苦用心啊。>
“我明白了,难怪赵师说过要君不能久,久则必生天大的私心,甚至完全忘记仁义之道,只求利。”荀攸突然道。>
孔融闻言点头道:“是啊,君要选择贤者,不能持久为之,当今皇上不贤明,应该换之。再从汉室宗亲中选择一名贤明者为之。”>
荀攸一愣,接着道:“文举兄,一定要从汉室之中选择?”>
“那是当然,如今大汉四百年天下,早就深入人心,汉乃正统。师尊说的话只是理想状态,天下间庸碌者多也,刘家子孙何止百万人?百万中选取一人为君,既能迎合人心,又能治理朝廷,此乃两全其美之法。”孔融坚定道。>
呵呵,果然如此。>
这家伙是个拥汉派,虽然来听赵师的课,也不以年龄尊长拜对方为师,但也没有全盘接受。>
只接受了部分,然后和他已经有的主张融合起来。>
荀攸倒也不失望,毕竟今天一番话传扬出去,他荀公达就有了识人之明。>
这可是“选君”的必要条件之一。>
一个是君主可以不通军事,不通民事,但必须通人事。>
不通人事,其他再精通,也是劳而无功。>
两人又谈论一阵,荀攸发现那个祢衡倒是很有潜力,将来肯定会有大名声。>
因为这小子太能抬杠了……>
你一句话说不对头,上一刻还和你笑脸,下一刻就能和你翻脸。>
也就是孔融这样的人,能包容欣赏对方这种性情。>
没多久,又开课了。>
这次闻人升又出面了。>
闻人升这次讲的是人体医理。>
他来这个三国,最大的敌人,不是别的,是疾病。>
论到征战、厮杀,没人能杀得了他。>
他可以提前察觉很多危险,并且做好绝对安全的准备。>
天灾的可能也很少。>
他住的房子是竹制的,只怕火不怕震。>
只有疾病,突如其来的疾病会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